海口观音竹基地观音竹一般用分株方法繁殖。但用于矮化栽培的竹株,则还有它自己的一些分株特点。 在2月下旬至4月中旬,观音竹秆荃上的芽眼,巳逐渐解除休眠状态,准备发笋成竹。这时,可在大竹竹丛边选发育健壮的一、二年生竹株进行分株。先扒开竹蔸外围的土坡,逐渐深挖,找出这些竹株与老竹秆基的连结点,用枝剪截断,掘起竹株。挖掘时要注愈保护竹株上的芽眼,切忌竹蔸破裂,以保证分栽成活。掘起的竹株如果秆数较多,可以再行分切作几裸,每裸留秆3-5个,并带有足够根须;同时,剪去秆的中上部,剩下基部约10厘米高;这样,即成了培育小型化竹株的种苗。将分切好的种苗直立栽人口径约10厘米,高度约7厘米的小瓦盆中,素土填实。然后按15厘米x20厘米的株行距,连同小盆一起,栽植在苗畦中,使盆面与土面平齐,然后灌水,栽好之后,由于种苗根部被小盆匡束住,不能正常生长。于夏、秋二季抽生出的竹秆即长得极度矮小,高不盈尺,适于盆栽观赏的小型化竹株;第二年春天,就可做盆景用竹了。观音竹宜于在酸性或徽酸性的沙壤土中生长。盆景中的观音竹一般不需要施肥,任其营养不良,以保持其矮生伏态。